DNA甲基化研究一直是疾病研究的熱點,與基因表達、表型性狀息息相關。是基因調(diào)控的手段之一,通過對位于啟動子及基因區(qū)CpG島的甲基化而抑制基因的表達。在維持細胞正常功能、傳遞基因組印記,胚胎發(fā)育、腫瘤發(fā)生等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。
RRBS(Reduced Representation Bisulfite Sequencing)是一種準確且高性價比的DNA甲基化研究方法,在大規(guī)模臨床樣本的研究中有著廣泛的應用。RRBS通過限制性內(nèi)切酶對基因組進行酶切,富集啟動子及CpG島區(qū)域,再進行Bisulfite轉(zhuǎn)化, 結(jié)合Illumina高通量平臺測序,是一種高性價比測序方法。用較小的數(shù)據(jù)量得到包含最多CpG位點甲基化信息的單堿基精度的甲基化圖譜。
應用方向
1. 隊列研究、疾病分子分型、臨床樣本的甲基化 Biomarker 篩選; 復雜疾病及腫瘤發(fā)病機制等甲基化研究;
2. 模式動物發(fā)育和疾病甲基化研究;
3. 動物遺傳育種及進化發(fā)育等甲基化研究;
技術優(yōu)勢
1. Bisulfite 結(jié)合 NGS 測序, 單堿基分辨率, 最高性價比,金標準方案; 富集 CpG 島和啟動子區(qū)域等重要區(qū)域,測序目標性強,增加測序深度;
2. RRBS 可以檢測高達 6-9M 以上人基因組 CpG 位點; 廣泛適合于人、哺乳動物、其他動物及魚類的物種;
3. 先進的測序平臺,采用DNBSEQ-T7測序平臺,結(jié)果更可靠
4. 單堿基分辨率,做到甲基化位點的定性和相對定量分析
技術流程
圖1 RRBS實驗流程
送樣建議
樣本來源:人、大鼠和小鼠(其他樣本類型請咨詢)
動物新鮮冷凍組織樣本1-2g
新鮮或凍存細胞系樣本≥10^7個cell
基因組DNA:總量≥ 6ug; 濃度≥ 50ng/ul; 完整性好
備注:不適合 FFPE、cfDNA 等片段化樣本
結(jié)果展示
圖2 甲基化C位點比例分布圖
圖3 染色體水平甲基化分布
(將全基因組按照500kb的長度劃分成了若干窗口,分別統(tǒng)計了每個窗口中的GC含量, gene密度(即基因的數(shù)目), CG甲基化水平, CHG甲基化水平, CHH甲基化水平,用于circos繪制。整個圖中,除了最外圈染色體核型的標簽之外,從外到內(nèi)的5個heatmap色條,分別表示的是:GC含量(green), gene密度(red), CG甲基化水平(purple), CHG甲基化水平(orange), CHH甲基化水平(light blue)。其中顏色越深表示,密度或者水平越高。)
圖4 DMR在錨定區(qū)域數(shù)量分布比例圖(以CG-DMR為例)
圖5 富集的KEGG通路的散點圖(以比較組Female-vs-Male為例)
(縱軸表示pathway名稱,橫軸表示fold change,點的大小表示此pathway中DMR相關基因個數(shù)多少,而點的顏色對應于不同的Qvalue范圍)
案例分析 :癌前病變到浸潤性肺腺癌 DNA 甲基組的演變
Evolution of DNA methylome from precancerous lesions to invasive lung adenocarcinomas[1].
研究方案:在肺腺癌的早期癌變過程中 DNA 甲基化譜和甲基化腫瘤內(nèi)異質(zhì)性(ITH)的演變尚未得到系統(tǒng)的研究; 本課題通過 RRBS 方案對 124 個手術切除樣本(14 個非典型腺瘤性增生AAH; 15 個原位腺癌 AIS; 22 個微侵襲性腺癌 MIA 和 11 個侵襲性腺癌 ADC 及病灶旁樣本)進行單堿基分辨率的甲基化測序。
研究結(jié)果:1) 在晚期病變中甲基化變異逐漸增加,甲基化水平明顯升高; 2) 從甲基化變異推斷的系統(tǒng)發(fā)育模式類似于基于體細胞突變的模式,表明 DNA 甲基化和體細胞突變的演化是平行的; 3) 在晚期疾病中 T 調(diào)節(jié)細胞與 CD8+T 細胞的比率較高,這意味著隨著腫瘤進展免疫抑 制;4) 全局低甲基化增加與更高的突變負擔、拷貝數(shù)變異負擔和更高的 Treg/CD8 比率相關, 表明 DNA 甲基化在肺腺癌早期癌變過程中對染色體不穩(wěn)定性、突變和腫瘤免疫微環(huán)境的潛在影響。
圖 6. DNA 甲基化變化隨癌前病變的進展而增加
參考文獻:Hu, X., et al., Evolution of DNA methylome from precancerous lesions to invasive lung adenocarcinomas. Nat Commun, 2021. 12(1): p. 687.